《学习与实践》2024年第7期目录及摘要
本 期 目 录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出场语境、在场样态与立场自觉
作者:刘明松 王 倩
●包容性法治: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法治特征及效能提升
作者:曾钰诚 冯 霞
●“流量”作为一种技术环境:中立逻辑与本土实践
作者:王建磊
●智能官僚主义的产生逻辑及治理建议
作者:宋国恺 陈奕霖
●党的组织力何以助推乡村共同富裕?——基于“情景-主体-策略-制度”的解释框架
作者:杨晓婷 倪国华
●组织化平台:乡镇工作专班的运行逻辑——以武汉市A街道为例
作者:周 展 孟庆渡
●政治思想史研究的时空坐标及其可能转换——基于三种方法论进路的比较
作者:郭台辉 魏德伟
●党的组织法规制度法典化:规范渊源、价值功能与实践路径
作者:段 凡 王新博
●听“歌”识理:红色歌谣的听觉叙事(1927-1937)
作者:张品良 付 昱
●以健康公平推进共同富裕
作者:谢 地 武晓岚
●数字融通与优化配置: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数字金融法治建构
作者:黄尹旭 杨 竹 张 超
●农耕文明传承与乡村现代文化建设
作者:孙大鹏
●反向驯化、符号劳动与媒介依存症:数字游戏世界中的玩家主体性悖论
作者:李俊欣
●“语言匮乏”:超语转向下的语言治理
作者:罗琭昕
本 期 导 读
刘明松 王 倩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出场语境、在场样态与立场自觉
摘要:考察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出场语境,既要在“中国-世界”的横向空间中拓宽视角,又要在“历史-时代”的纵向时间轴上追溯演进,以双轨并行的研究深入挖掘其时空语境的话语共演。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作为一套涵盖政治、学术与大众话语的建构性话语体系,需要从其学理性的表达形态、内容构成及功能指向三个层面,深入解析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在场样态。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要想稳固矗立于国际舆论场,持续占据一席之地并发挥影响力,就必须协同推进内部建构与外部穿透的双向进程,形成提炼标识、内外兼修的立场自觉,使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成为推动世界发展和文明交流互鉴的强大驱动力。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话语体系 建构性话语 国际话语交流
曾钰诚 冯 霞
包容性法治: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法治特征及效能提升
摘要:党的二十大首次对“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作出专门部署,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在法治轨道上稳步推进自我革命提供了制度保障。中国共产党在推进自我革命过程中,通过整合包容党内法规制度、国家法律、党的纪律、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等规范形式和内容,构建起由党章及其下设的党的领导制度规范、党和国家组织制度规范、党的自身建设制度规范、党和国家监督保障制度规范四大板块组成的制度规范体系。“包容性法治”框架下的自我革命实现了不同治理规范、治理主体、治理内容的包容,确立起全面整合、多元协同的法治秩序。这可从提升自我革命的制度协同性、体系融贯性、系统调适性等方面持续努力。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自我革命 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 包容性法治
王建磊
“流量”作为一种技术环境:中立逻辑与本土实践
摘要:从“数字化生存”到“数字化繁荣”,流量成为当今最突出的技术环境表征与具象化存在,既推动“物的消费”向“符号消费”转型,也促使信息数据和货币资本无需中介地转化,在影响个体行动与社会秩序重构的过程中成为互联网场域的关键通货。流量在塑造了一种新的社会整合及运行秩序的同时,也带来了数字资本主义的新批判路径,即量化一切所带来的生产性权力的隐喻和消极后果。然而,流量首先是技术的产物,也是互联网商业体系和货币流通亟需的新标准。以技术中立的逻辑重新审视流量,在与流量必然性共存的前提下,需要顶层设计来破除商业平台的流量收割,以彰显社会公器之益。
关键词:流量 平台 技术中立 公共价值
宋国恺 陈奕霖
智能官僚主义的产生逻辑及治理建议
摘要:智能官僚主义是行政管理主体主导下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实施的智慧治理的衍生产物,研究智慧治理中智能官僚主义产生的逻辑并提出解决思路,对于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运用科层制理论分析,发现智能官僚主义是科层体系引入智能技术后,其组织逻辑、技术逻辑、运转逻辑和利益逻辑均发生重要变化并共同作用的产物。基于此,认为利用智能技术建立服务对象自下而上的反映渠道的赋权治理、强化“理念-体制-技术”的综合治理,以及政务绩效评价制度创新治理,是消解智能官僚主义的重要思路。
关键词:智慧治理 官僚主义 智能官僚主义
杨晓婷 倪国华
党的组织力何以助推乡村共同富裕?——基于“情景-主体-策略-制度”的解释框架
摘要: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力是推动乡村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基于对组织力概念的辨析,本文构建了“情景-主体-策略-制度”4维理论框架,以解释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力在落实国家中心任务实现“集体协商-共同目标-集体行动-共同富裕”中的具体行动逻辑。进一步,结合浙江省K镇“党建联盟+片区组团”的具体实践案例,研究发现党的组织力通过“对接统合”多元主体,进而“引领创变”形成因地制宜、因村而变的不同策略选择,是有效破解乡村振兴中公共事务治理能力弱化困局、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最后,本文从强化“党建引领+村民参与”的组织结构,实现民主集中的“集体协商”;发挥组织力“对接统合+引领创变”优势,凝聚发展有望的“共同目标”;组织力赋能公共事务治理能力,激发内生驱动的“集体行动”;党员接力培育村内精英,持续实现“共同富裕”等4个方面提出政策启示。
关键词:组织力 农村基层党组织 共同富裕 群众路线 集体行动
周 展 孟庆渡
组织化平台:乡镇工作专班的运行逻辑——以武汉市A街道为例
摘要:以平台视角分析工作专班与复杂治理能力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工作专班作为一种组织化平台,通过权力、资源、能力的组织化,实现了治理“权力-责任”、治理“任务-资源”、治理“环境-能力”的精准匹配,塑造了基层平台型治理的新格局。在实践中,工作专班表现为事权承接平台、组织动员平台、资源整合平台和政策执行平台的集合;其运作机制包括政策转换机制、双重动员机制、事权分流机制与借势借力机制。工作专班机制的成功运转,提升了乡镇政府的复杂治理能力与水平。
关键词:工作专班 组织化平台 平台型政府 复杂治理
郭台辉 魏德伟
政治思想史研究的时空坐标及其可能转换——基于三种方法论进路的比较
摘要:政治思想史研究必然涉及情境、问题、文本、思想家、研究者诸要素。对这些要素的不同侧重,依据不同的知识脉络传统,形成政治思想史研究的不同时空坐标系。运用去时空化、再时空化、时空变迁的时空坐标分析框架,比较三种成熟的政治思想史方法论进路,即以施特劳斯为代表的文本主义研究、以斯金纳为代表的历史语境主义研究与以科塞雷克为代表的概念史研究,可知,三种时空坐标图式对诸要素的不同侧重有各自理据,对政治思想史研究有共识、分歧与融合,亦可有条件地转换。这有助于在方法论层面丰富和扩展当下及未来的政治思想史研究。
关键词:政治思想史 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论 时空转换
段 凡 王新博
党的组织法规制度法典化:规范渊源、价值功能与实践路径
摘要: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制度是党的组织法规制度的重点内容,其体系化实践可以作为党的组织法规制度法典化探索的“试金石”和“先行军”。党内法规和党的规范性文件均是党的组织法规制度法典化在形式上的规范渊源。党的组织法规制度法典化为管党治党建设党提供更为完备的制度供给、更为明确的制度表达、更为系统的制度保障,可以高效地传达党的意志并及时纠错,增强制度执行力,消除制度的碎片化状态。法典化可以采取整合式的体系型范式,实现内在价值与外在形式的协调统一。推动开启党的组织法规制度法典化进程,有益于进一步发挥党内法规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政治和法治保障作用。
关键词:党内法规 党的组织法规 党的组织体系建设 法典化
张品良 付 昱
听“歌”识理:红色歌谣的听觉叙事(1927-1937)
摘要:通过红色歌谣传播马克思主义,让人民群众听“歌”识理,是中国共产党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伟大创举。红色歌谣以听觉为渠道,以叙事为手段,符合通感特征、场域特征、互文特征及当地固有的民歌传统特征,将马克思主义抽象化理论转化为形象化、故事化、情感化的受众体验话语,使面向苏区人民进行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可能。红色歌谣的传唱促进了苏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启蒙了广大革命根据地人民,为土地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先进的思想理论基础,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永续价值的新境界。
关键词:红色歌谣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歌谣叙事 听觉传播
谢 地 武晓岚
以健康公平推进共同富裕
摘要:实现健康公平是实现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一环,是共同富裕在卫生健康领域的贯彻和体现。以健康公平推进共同富裕,是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的根本遵循,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健康公平推进共同富裕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其基本逻辑是健康公平和共同富裕相互融合、相互促进、高度统一,主要表现为全民性、全面性、均等性和循序性;以健康公平推进共同富裕的实现机制包括提供高质量更广范围的健康供给、增加健康供给可及性、循序渐进分阶段发展。基于此,应积极推进健康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公共卫生服务、医疗卫生资源等方面做大健康“蛋糕”,同时缩小城乡、地区、人群间的健康不平等,分好健康“蛋糕”,真正发挥健康公平的“共富”效应。
关键词:健康公平 共同富裕 健康中国建设 政治经济学
黄尹旭 杨 竹 张 超
数字融通与优化配置: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数字金融法治建构
摘要:金融可以发挥要素融通的基本功能,从而促进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传统金融受工业时代科技和制度制约,滞后于宏观经济变化,所依赖的价格信号呈现不确定性,大型金融机构日益固化,缺乏适配数字时代生产要素的新质组合需求的创新性和灵活性。数字金融在改善传统功能、实现新质功能的双层维度上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数据要素的流通带动多元生产要素的融通,以数据要素的价值实现乘数放大其他要素的价值创造,但也面临传统金融制度不适配、数据治理体系不健全的制约。由此,需要建构公正分配利益、激活价值创造的数据基础制度,促进数据要素开放共享和资产化,从而实现资金与数据共同融通;建立新型金融法律体系,以分布式监管应对去中心化直接金融,以监管沙盒建立法律试错空间,以监管科技遏制数字风险。
关键词:数字金融 新质生产力 数据要素× 共票
孙大鹏
农耕文明传承与乡村现代文化建设
摘要: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根基和灵魂,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生存智慧和文化特色。农耕文明的传承,不仅是对祖先智慧的继承,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弘扬。建设中国式现代乡村文化,意味着需要传承和创新农耕文明。农耕文明具有着丰富的内涵和传承价值。近代以来,传承农耕文明面临着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挑战。传承和创新农耕文明需要从单一的农耕文明走向农业、工业、商业文明多元发展,需要融合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需要从礼俗文化走向礼俗与契约文化并举。新时代农耕文明传承的实践进路包括产业多元发展、推进“三治合一”格局,以及做好价值引领、树立文明乡风。
关键词:中华农耕文明 文明传承 文明多元发展
李俊欣
反向驯化、符号劳动与媒介依存症:数字游戏世界中的玩家主体性悖论
摘要:数字游戏作为一种文化形式,是玩家自我展演的“生命舞台”。数字游戏通过暴力“正当化”的“超真实”符号环境、程序与算法的修辞规训,将玩家悬置于“玩乐回路”中,构成媒介反驯的系统逻辑。玩家以符号劳动为典型的自我驱动,在隐形的“数字工厂”中主动从事符号和文本的生产,形成“媒介依存”的社会症候。面对数字游戏中的主体性悖论,需要寻求处于游戏反讽时代的演进出路,使主体在游戏世界中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和“解放”。
关键词:游戏玩家 反向驯化 符号劳动 媒介依存症
罗琭昕
“语言匮乏”:超语转向下的语言治理
摘要:网络空间语言强势表达的“虹吸效应”极大削弱了个人基本词库,尤其改变了青年群体的语言交流方式,使得其语言表达词不达意,表达单一,语言空洞。语言本身从不匮乏,丰富的社会语言生活与羸弱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不匹配,造成了“语言匮乏”群体焦虑。超语转向使得语言表达手段与场景多元化,带来突破语言边界的可能。要正视超语转向中的多模态语言符号创新,完善个体—群体—国家层面的语言治理。
关键词:“语言匮乏” 网络空间语言 超语转向 语言治理
-end-
01 《学习与实践》2024年第6期目录及摘要
03 问题域的历史性创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种视角 |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作者:陈高华 赵文钰)
04 人工智能风险的全流程规制逻辑及制度因应 | 数字社会(作者:胡小伟 刘丽)
05 国家力量的双重进入与村规民约的重塑——基于215份优秀村规民约的文本分析 | 基层善治(作者:陈 锋 徐悦鑫)
06 共同富裕目标下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困境与优化路径——基于“路径-目标”理论的分析框架 | 社会(作者:薛惠元 张永高)
07 政府生育保险有效支出对生育意愿的影响效应 | 经济(作者:金双华 于征莆 孟令雨)
08 “新青年”的身份书写与角色塑造——基于《新青年》的文本考察 | 文化(作者: 秦飞 邓纯余)
# 推荐栏目
(点击下方标题前往栏目阅读)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
数字社会 |
基层善治 |
政治 |
经济 |
法律 |
公共管理 |
社会 |
文化 |
新闻与传播 |